English

探险地球上最大的“漏斗”

1999-09-25 来源:生活时报  我有话说

美国的阿里西波大漏斗号称天下第一,其坑口直径330米,深70米。1994年12月四川省某设计工程大队到四川小寨天坑实地测量,得到一组惊人的数据:坑口直径622米,坑底直径522米,深666.2米——小寨天坑,是名副其实的“世界第一大漏斗”!为了进一步揭开它们的面纱,1994年8月13日,中英两方探险家组成联合探险队,一次大探险拉开了序幕……

从空中看天坑,就像月球上的陨石坑,当然,不像陨石坑那样规则。从天坑边上俯视天坑,犹如趴在一口硕大的铁锅边缘,自己好似一只蚂蚁。从天坑底部往外仰望,四周高耸的环形峭壁,如同铁桶,将天空紧箍成一个井口,人则是这“井底之蛙”了。

天坑中,有山有水,荆棘丛生,树木茂盛,花草遍地。动物也不少,群鹰翔宇,杜鹃鸣唱,蛇在草丛中游弋,雉于苍藤上逐飞。在洞府深处,处处可见泉水从天而降,阴河破壁而出;而无数大大小小的洞穴,似岩壁上狰魂鬼眼,阴森可怖。

天坑地缝所处的四川省奉节县兴隆镇一带,沟沟坎坎之中,密布着无数洞穴,这主要是撒谷溪冲蚀的结果。撒谷溪是大溪上游的支流——大溪位于长江三峡瞿塘峡东首,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一页:50年代,大溪口出土了许多新石器时代的文物,证明这里曾生活着我们民族的祖先,专家们命名为大溪文化遗址;80年代,大溪中游地区又发现了“巫山猿人”,填补了我国早期人类化石的空白,证明了中国南方是人类起源地之一。

撒谷溪雕塑出的洞穴,以溶洞、竖井、漏斗等为主,集中于兴隆镇方圆200里的范围之内。这里自古就流传着许多关于洞的传说。桃源村的母猪洞,因为一到大的自然灾害,就有浑水涌出,人们传说是洞中有一头大母猪在翻身,谁要是丢了石头进去,天上就出一道彩虹撵人。后槽也有一天坑,深不可测,曾有一农民的牛滚落其中,于是下坑去找,忽然发现一双灯笼大绿幽幽的眼睛,吓得七魂出窍,立刻爬回。后来用绳拴鸡吊下去,鸡无绳断,大家索性用大铁锅盛满烧红的白炭投入坑中,立刻翻江倒海,声如雷轰,显是被“怪物”一口吞了下去。蔡家村的漏斗,口小肚大,形似泡菜坛,当年土匪猖獗的时候,杀了人就往里面丢,久而久之,坑中阴风鬼火,闪烁不定。人们便把这个漏斗叫“蔡司令”,冤魂厉鬼,全成了它的兵!

当然最为神秘的,还是天坑地缝,探险队分成两组,分别勘探天坑和地缝。英国探险队对小寨天坑表现了极大的兴趣,到兴隆的当天,就组织了6个人下去。

他们用绳索套在石壁的凸出部分上,攀过悬崖,进入了天坑内部。英国人到达天坑底部后,兴奋异常,用他们的话说,这地方简直就是《旧约全书》中所说的“坠落阴间,到那坑中极深之处”,活生生一个“地狱”!

天坑底部有两个大洞,高达100米,一个是来水洞,一个是消水洞,洞顶都飘洒着泉水,似仙女散花,又如万缕银丝悬挂洞口。

消水洞中没有水,然而进去不远就是十多米深的竖井,直通地底,探险队员用SRT技术滑了下去。所谓SRT技术,即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单绳技术——探险者系上胸带、臀带、安全绳,配备下降器、上升器和工具等,然后凭一根10毫米低延展性的尼龙绳上下,其特点是简便灵活(看过《地心游记》的朋友一定记得儒勒·凡尔纳的“一根绳俩葫芦”式的下降技术,两相对照,不可同日而语)。探险队员小心翼翼,逐渐消失于一片漆黑之中……

直到下午6点多钟,日头偏西,6名英国探险队员才摇摇晃晃地钻出洞,又花了足足90分钟,爬到天坑口,一个个泡得浑身发白,冻得直打哆嗦,连忙找火烤,真是从“地狱”中回来的人!

为了减少往返时间,从第二天起,探险队员干脆就驻扎在天坑里,来个“屯兵城下”,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。

探来水洞的队员,由于是逆河而上,洞中一处跌水接一处跌水,一连干了五六天,好不容易才前进了1200米。消水洞中无大股流水,相对进展快一些。根据当地水文资料,消水洞还连着几公里外迷宫河的一个洞口,探险队决心钻穿它。

迷宫河沿途林木遮天蔽日,道路坎坷崎岖,恍若迷宫,河谷里无阗无人迹,需要派出两名队员去那边的洞口接应。没带工具的两名英国人望望那直插云霄的石壁,大摇其头。不得已而求其次,探险队在河谷显眼处做了许多路标,以便将来出洞后寻找路径。

探险队员科尔和布朗主动请缨,一连在消水洞中钻了5天,却依然没有找到出口。据他们讲,洞中岔口接着岔口,支洞连着支洞,很容易晕头转向。第6天,他们再次入洞,避开已探明的洞穴,一路钻下去,然而直到腕上手表的指针指向12点,他们面对的仍是黑黢黢的世界。这时候往回走已不大可能了,不仅因为道路复杂,而且电筒里的电池也支撑不了6个小时。科尔漫无目的地在四周转悠,不禁有些灰心丧气。忽然前方黑暗中传来“叽”的一声叫声,然后是翅膀拍打的声音,科尔循声找去,转过一个弯道,前面突然露出了亮光。“MyGod!”科尔兴奋得蹦了起来,脑袋差点儿撞在石壁上,他大声喊来了布朗,两人激动得大呼小叫。又在崎岖的洞穴中走了大约90分钟,终于来到了洞口。幸亏布朗及时地拉住了科尔,否则他几乎掉了下去——原来洞口在一堵光秃秃的崖壁的下端,距地面40多米!左右两面也都是倚天绝壁,右方峭壁上一个大洞,一股瀑布从100多米的高空飞泻而下,落入崖下一个绿茵茵的深潭中。俩人把身上仅剩的一根绳子锚在洞口,滑落崖下,恰好发现了队友做的路标,二人相视而笑,都长出了一口气——天坑到迷宫河钻通了!

探险队员很是庆祝了一番。

科尔和布朗说,这地下通道,简直是一条壮观奇特的地下峡谷!通过洞内一个跌水瀑布之后,往前走,空间越来越大,经过一个美丽的地下湖,10多米宽,30多米长。游过湖后又是一处5米左右的跌水瀑布,再穿过一个绿茵潭,就是一条狭长的通道,其窄处仅一米多,宽处十多米。洞顶很高,一般都在几十米,最高的地方达100多米。这条通道要走两个多小时,两边岩石十分奇特,有的突兀牙立,有的玲珑剔透,奇形怪状,千姿百态,俨然是一个神奇的神话世界。科尔和布朗的介绍激起了大家的兴趣,第二天,第三天,探险队队长又率领5名队员分两批通过了地下峡谷,通过测量,它全长4326米,进洞口和出洞口高差261.4米。

中英探险队对迷宫河的景色赞不绝口:河的源头三面环山,都是400多米刀削似的绝壁,绝壁洞穴中,有飞泻的瀑布,有飘洒的山泉,有古人熬硝的遗址,有不知年代的悬棺。清澈的溪水里,有阴河游出来的洋鱼、玻璃鱼、娃娃鱼。河谷两边的丛林中,獐、麂、岩羊时有出没,万木葱茏,鸟鸣啁啾。荆棘深处,盘踞着一米多长的大青蛇,警惕地守候着自己的领地……

勘探地缝的一组探险队员,于到达兴隆后的第二天,分别下黑眼和地缝尽头,这是两个令人不寒而栗的地方。黑眼在地缝上段、峥嵘的两座山崖间,峡谷底崖根处,是34平方米见方一个黑咚咚的洞口。黝黑的洞壁仿佛生铁铸成,丢个石头下去,叮零口当啷,许久不绝。除特大山洪外,上游的水一般都直端端流进里面,一去不回。走到洞口,里面冒出的冷气直透骨髓。

四名英国探险队员在洞边穿戴好探险服,在石壁上锚好绳索,首先下去一个。不一会儿,洞口传来喊声,第二个人带着防寒服和工具又下去了,两个小时后,另外两个人也跟着下去。黑沉沉的洞口自此再没一点儿声响,洞外三四百围观的群众都瞪大眼睛注视着这过去被视为地狱的洞口。一小时,两小时,三小时……下去的人似乎被吞噬了,人们忍不住议论起来,嘈杂声越来越大。8个小时过后,日落西山,终于洞内传出语声,随后在灰蒙蒙的光线中露出一颗头,紧接着是胳膊,身子……人们欢呼起来。4个英国人都爬出来了,一个个唇乌眼青,精疲力竭。

一路迤丽而行的地缝至退谷槽完全消失。尽头处,是如斧刀削的峭壁,顺着其间的一道窄缝,可以往下爬50多米,再下就是笔直的悬崖。在崖边,隐隐约约可见谷底中的石堆和水塘。由于悬崖太高,只能下一段打一个锚钉,钉了4个后才下到缝底。经测量,从两山间的谷地算起,地缝尽头的垂直高度近250米。

次日,探险队员沿着缝底的隧道继续往前走,只见满地尽是砾石,一大堆木头拥在一起,像是有人专门堆码起来似的。50米过后,耳边传来哗哗的水声,一条地下河流入洞内。由于没带浮游工具,两名英国探险队员凭一个轮胎,继续向里游去。英国队员凯文顺着阴河漂流了近140米后,前面猛地冒出条40多米高的跌水瀑布——不必担心,“高瀑之下必有深潭”,人可以放心地滑下去。越过深潭继续向前,水流一阵急,一阵缓。又拐过一个大弯,行进200米左右,水势忽然变得十分紊乱,湍急异常,看来前方凶险万分,没有潜水设备,他只得驻足不前了。

在黑眼里,探险队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,才一墩一墩地下降了200多米。再往前,出现一条阴河。就在他们沿着阴河探测了几百米后,8月20日突然发现地下河水落下去四五米。经验丰富的斯蒂芬明白,这可能是由于前方存在倒虹吸管道,这是十分复杂又危机四伏的地形,只凭现有设备进入是绝对危险的,他们只好遗憾地撤回。

探险队对附近的神仙洞、九缸洞、桃源洞等洞穴也进行了初步探测。这些洞中不乏石笋、钟乳石、地下湖泊和地下河流。洞穴浅处,有小蛇、蝙蝠、小鸟;洞穴深处,有鱼群、蝴蝶、娃娃鱼,比较珍奇的一种五六厘米长的白色蝌蚪和白色的斑牡马,为以前所未见。有人问他们为什么不带点稀奇的东西出来?英国人笑着摇头——进洞穴不能随便取走里面的东西,这是保护洞穴的基本原则;前几天他们看见神仙洞有的钟乳石被敲断时,还感到很奇怪呢!

整个探险活动历时12天,至8月25日结束。临走时,英国探险队队长理查德说:“这次由于没有潜水设备,我们探的洞穴中又大都有阴河,所以只钻了十来个洞穴,地下通道共长10余公里,这只占天坑、地缝地区洞穴的几十分之一。回英国后,我们一定要向科学家和探险家们介绍这里的情况。虽然,我现在还不能肯定今后是否有英国人来完成我们没探完的洞,但我相信,一定有人会钻穿它!”

“天坑地缝”,你的名字是神秘……

摘自《险境秘辛》

肖海曦著

定价:18.00元

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